
環保永續一直是新時代設計關注的重要主題,今年,「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持續與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合作辦理,吸引2025新一代設計展中的180件作品報名參與。循環設計特別獎召集人韓世國表示,入圍作品議題涵蓋了農廢處理與塑膠再生等眾多面向,整體實用性與市場思維明顯提升,其中不少作品更已具備商品化潛力。
該獎項由以下3件作品獲得特別獎肯定,從廢棄茭白筍殼、花生殼到木屑的使用,再加上造紙、藍染工藝的運用,讓本屆循環設計更具有層次溫度。
綠意輪迴—茭白筍殼再生育苗袋|嶺東科技大學創意產品設計系黃惠怡、江逸葶、潘明利、劉晉嘉
由於設計者的農業家庭背景,了解茭白筍可食用部分遠少於茭白筍殼,全台灣每年約有三千噸廢棄的茭白筍殼,堆積到自然分解不僅需耗時半年至一年,還會因積水產生登革熱等問題。為了妥善利用這項農業廢棄物,也為因應陸域與海洋微塑污染問題,綠意輪迴團隊使用南投廢棄茭白筍殼,混合紙漿基材,製成可分解的育苗袋,取代對環境危害較大的PS、PV、PVC塑膠育苗容器,兼具移苗前育苗保護與減塑環保的功能。
茭白筍殼由於有較佳的疏水性與保溫性,由此製成再生育苗袋,適合種植蝴蝶蘭、草莓等高經濟作物;茭白筍殼的酚類物質,也能減少病蟲害的產生,保護幼苗的生長。相較於現有的塑膠育苗容器,茭白筍殼再生育苗袋也較不會有根莖受損的問題,並且能在土壤裡自然分解,有利於環境的永續經營。
此外,團隊採用手抄紙技術製作育苗袋,除了有保持纖維韌性、不易破碎的機能優勢外,團隊也希望能藉此方式延續這項古老工藝。育苗袋能針對不同作物調整茭白筍殼與基材比例,擴大運用範圍,其價格也比一般環保用具便宜,能增加農民的使用意願。
鬆肥棒 -Thôo-tāu|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洪莉婷、徐庭萱、黃宥霖
Thôo-tāu是「花生」的台羅拼音,源自於嘉義的設計者對家鄉的思念,也承載一份對土地的責任。團隊使用一般人棄而不用的花生殼為基底材料,結合「工藝造肥」技術,製作了一組結合鬆土、種植與施肥功能的家庭農藝用具。
花生殼與澱粉類黏合成為天然肥料塊,前端尖椎設計易於鬆土,更能在時間推移下,逐漸分解成緩釋肥料,精準控肥,提高養分利用率。後端則為半透明T字棒,有刻度與種子孔設計,能協助使用者精準播種。種植深度影響光照與發芽率,依照建議的種植方式,縱使不是綠手指,也能輕易種植成功。
由於在設計上有如上的用心思索,團隊認為,這款鬆肥棒不只是一支農具,它以「家庭休閒農業」形式,走進城市人的生活,讓都市居民能輕鬆參與永續農耕,並且認識到農業廢棄物的價值,共同為環境的共生共榮種下第一步。
Indigrove-藍染木屑椅凳|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張祐瑄、高鈺荃
為了放大天然藍染工藝的永續價值,indigrove團隊結合工廠廢棄木屑,將木屑染色、加膠壓製後,與木材、金屬等不同材質結合,透過創新結構設計打造成天然且具特色的椅凳、咖啡邊桌等系列家具,讓傳統工藝與材料,得以以嶄新樣貌融入日常生活。
indigrove團隊表示,他們在圖樣上有不同實驗。原先希望能再現藍染布料圖樣,然在壓製製程中發現,過度複雜的圖樣,不易手工排列,且易變形失真,於是改透過漸層排列方式,賦予獨特視覺效果。
由於indigrove系列家具原料天然,直接丟棄能自然分解,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或也能在浸泡分解後,重新乾燥、壓製成新產品,能在循環利用中展現對材料再生與美學的新詮釋。
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