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 Frieze Seoul 2025 上,台灣藝術以獨特的篇章嶄露頭角。Asia Art Center 在 Frieze Masters 展區推出「Pioneers of Post-War Modernism in Taiwan」專題,聚焦三位橫跨戰後至當代的台灣藝術巨擘——楊英風(Yuyu Yang, 1926–1997)、朱為白(CHU Weibor, 1929–2018)與朱銘(JU Ming, 1938–2023),他們的作品不僅重構台灣藝術史的核心,也在亞洲最受矚目的藝博盛會中,展現台灣文化對話國際的高度與厚度。

展覽亮點與作品呼應
本次展品涵蓋自1960 年代起至1990 年代的重要創作,呈現近四十年間臺灣藝術發展的軌跡。亮點包括楊英風「書法系列」中極為珍稀的銅雕《梅花鹿》、朱為白從未曝光的布面畫作《滾滾思潮》、以及朱銘舉世聞名的「太極系列」雕塑。三件作品不僅彼此呼應,還在技術與理念上展現相互關聯:朱銘《太極拱門》的雕鑄技法可追溯至楊英風作品《夢之塔》的探索;朱為白以布料與水墨剪紙打破平面限制,則與楊英風「書法系列」線條的靈動性形成詩意對話。
楊英風:從書法到雕塑,奠基現代東方美學
楊英風(1926–1997)被譽為「現代東方雕塑之父」,是台灣戰後雕塑的奠基人物。早年留學義大利,吸收歐洲現代主義的造型語言,返台後逐步將東方書法的線條精神融入雕塑創作。他的作品兼具西方現代感與東方哲思,代表了台灣戰後文化在跨界融合中的探索與堅持。 在Frieze展出的《Sika Deer》出自其「詩意書法系列」,鹿的造型以流暢線條構成,宛若毛筆在空間中揮灑而成,寓意自然與人文的共生,呈現藝術家對生命的詩性理解。

楊英風Yuyu Yang作品《Sika Deer》
朱銘:太極之道,力與韻的世界語言
朱銘(1938–2023)是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雕塑大師之一。他以「太極」為題,他將武術的動態化為凝固的瞬間,作品在剛與柔之間游走,既厚重又靈動。 本次展出的《太極系列》銅雕,以簡練線條與磅礴體塊捕捉動作的瞬間平衡。作品展現東方哲學的核心,也跨越文化藩籬,被全球觀眾視為「東方精神的現代語彙」,象徵台灣雕塑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朱銘JU Ming作品《太極系列》
朱為白:以紙為刀,突破二維的抽象先鋒
朱為白(1929–2018)是台灣抽象藝術的重要先驅,也是東方畫會核心成員。他選擇「紙」為媒材,裁切、折疊、堆疊,將平面書寫轉化為空間結構,創造獨特的立體感。在Frieze展出的《Flow of Ideas》系列,以立體紙構築出律動的空間感。作品既有書法的筆勢,也具雕塑的張力,象徵思想流動、形體生成的過程。朱為白的創作拓展媒材疆界,開創台灣抽象藝術的新篇章。

朱為白CHU Weibor作品《Flow of Ideas》
台灣藝術的亞洲對話與文化橋樑
在今年的 Frieze Seoul 2025 ,亞洲畫廊陣容龐大,臺灣亦以厚實的藝術能量嶄露頭角。除了亞洲藝術中心(Asia Art Center)帶來三位戰後現代藝術大師的代表作,回顧並銜接臺灣藝術史的重要脈絡外,尊彩藝術中心以延伸東方抽象的美學語彙,與國際藝術語境展開深度對話;Tina Keng Gallery 耿畫廊則透過旗下新銳藝術家的作品,投射對文化認同與當代社會的多層次探討。

尊彩藝術中心

Tina Keng Gallery 耿畫廊
台灣藝術家在 Frieze Seoul 2025 的亮相,不僅呈現戰後現代主義至當代創新的藝術脈絡,也象徵台灣在亞洲藝術崛起浪潮中的積極角色。透過展覽,台灣藝術與韓國、中國、日本乃至全球收藏家和策展人直接對話,建立文化交流與理解的通路,讓世界看到台灣藝術的歷史深度、創新能力與國際視野,同時彰顯亞洲藝術互聯互通的潛力,三位藝術家的作品串連歷史與當代、傳統與現代、在地與國際,成為台灣在亞洲乃至全球藝術舞台上的亮眼坐標。
資料來源:Frieze Seou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