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為療癒而生的建築:從空氣到光線都是溫柔的處方

Koo-SE-View-DAY-1


在傳統醫療建築的印象裡,「效率」往往凌駕於「感受」之上。冰冷燈光、筆直走廊、消毒水氣味彌漫……彷彿是為疾病設計的空間,卻難以安定人心。但在臺北關渡平原的一隅,有一座建築打破這樣的框架,將醫療空間重新定義為「療癒之所」。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美國頂尖醫療建築事務所 NBBJ 操刀設計,攜手醫療專業團隊,以「病人為核心」的理念構築場域,在空間設計、動線安排、環境體驗乃至藝術導入層面,逐步實踐一種新的醫療建築美學——建築不單只是空間,更是一帖能安撫人心的處方


 

教研大樓接待櫃檯採環形設計,搭配天花板懸吊的球型燈飾,營造柔和明亮氛圍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建築的溫柔哲學:用曲線擁抱焦慮;用空間療癒情緒

NBBJ 捨棄傳統醫院的制式線條,以柔和的圓弧與三角曲線勾勒出親切的建築輪廓。樓層不高,卻開闊舒展,讓整體建築彷彿隱沒於自然之中。走進挑高四層的大廳中庭,陽光透過大面落地窗灑入室內,溫暖明亮。抬頭望去,遠方七星山與紗帽山的天際線映入眼簾,讓人彷彿置身於自然懷抱之中。這份來自空間的安定感,正是病人走進醫院時最需要的力量。

在醫療建築中,每一段移動,對病人來說都是體能與情緒的考驗。和信的動線設計強調「最短移動時間原則」,透過診間與檢查區的集中配置、候診區的環繞設計,讓看診、檢查與等候的流程如同一次有節奏的漫步,而非疲憊奔波。這套動線系統不僅展現出空間機能的優化,更蘊含著對病人處境的深切體會——設計,不只是工程,更是一種溫柔的傳遞

NBBJ 建築設計示意圖。以臺北群山為意象,以層層錯落的曲線,呼應自然山形與地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穿越「意象之間的小徑」,是為了減少病人移動頻率與距離精心設計的動線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無形的守護:空氣與聲音的設計美學

療癒的環境不只靠光線與造型,空氣品質的設計亦是建築美學不可忽略的一環。和信導入全球頂級的 Kathabar 無菌正壓空調系統,確保空氣經過多層過濾、除濕與殺菌。尤其在骨髓移植病房、手術室與加護病房中,換氣次數達國際頂標,展現出空間對生命的謹慎呵護。

這樣的設計思維,不只是技術堆疊,更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無形建築語言」,嚴格標準背後,是對病人健康的細緻承諾。

注重自然採光與通風,透過挑高落地窗設計,引入自然景觀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藝術的心靈語言

如果建築與空氣照顧的是身體,那麼藝術,則溫柔擁抱著人的情緒與心靈。和信醫院運用藝術的呈現,將「美感」作為治癒的一部分。

江賢二為醫院量身創作〈比西里岸之夢16–17〉,他說:「藝術不應只在美術館中存在,醫院,更需要與藝術對話。」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藝術家 江賢二為醫院創作的〈比西里岸之夢16–17〉,以奔放色彩與自然語彙營造出海風與陽光的意象,成為病人行進間的片刻慰藉;而雕塑家 劉柏村的作品〈希望之樹〉與〈金剛不壞〉,分別以鋼鐵詮釋創傷後的重生、與身體意志的堅強。

劉柏村藉由〈希望之樹〉,展現出樹皮剝落後,內在起死回生的樣貌,盼為和信病人帶來生機盎然的希望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群策群力〉鋼鐵雕塑,是藝術家劉柏村教授專為教研大樓所設計。作品象徵和信醫院每位同仁的團結與互助——無論是第一線醫護人員,或幕後的技術與行政支持,大家齊心協力,為病人提供最完整、最安心的照護。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療癒不是從藥開始,而是從踏入醫院的那一刻展開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並非單一風格的象徵,而是一種觀念的轉向:將建築視為病人康復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的背景。每一道光、每一口空氣、每一段動線、每一筆色彩,都是為了讓病人多一分安心、多一點尊嚴。這是一座為病人而設的療癒之所,傳遞空間的溫度與建築的溫柔。

當代建築不應只追求形式的突破,更應關注「人如何被容納其中」。和信醫院的設計實踐了這樣的信念——將病人的需求與建築語彙交織,構築出一座真正以生命為本的建築。這不只是一家醫院,而是一座以愛與溫柔為基底的空間詩篇,靜靜地療癒著每一位走進來的人。

 

 

Via/和信治癌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