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大受歡迎的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以及令人期待的天母像素塔樓Out of the Box、新竹Market Cube之後,國際知名的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攜手在地的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為台灣帶來一個全新的作品——位於屏東的佳樂水改造計劃「Nature Rocks!」。

新地景更新計劃,和諧融合人工與自然
屏東佳樂水位於台灣最南端,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是滿洲地區的一處自然寶地。數千年來,海風與海浪將柔軟的砂岩海岸線雕刻成奇特的岩層,這些形狀如兔子、蟾蜍與海豹的岩石,讓這裡被譽為「天然地質公園」。
「Nature Rocks!」計畫由MVRDV主導,旨在為南台灣的風景區佳樂水進行地景更新,計劃核心在於尊重自然並提升觀光設施。設計圍繞著仿生岩石聚落,包括遊客中心、觀景台與步道系統,讓建築融入當地自然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過去,佳樂水憑藉壯麗景觀吸引了大量遊客,但當地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唯一的狹窄道路,使得人車混行,更讓視覺與生態上皆產生不協調感,並且已有設施在長期颱風和海水侵襲下,逐漸老化和損壞,亟需進一步改善。
打破自然與人工設施之間的界線
MVRDV的創辦人Winy Maas指出,佳樂水的主要問題,即在於自然與人工設施之間的突兀邊界。他認為,改造的目標是讓人造設施如同自自然中生長出來,與環境和諧共存。這一理念延續了他們在台南河樂廣場中的設計思路,強調消弭人為與自然的界限,使建築成為自然景觀的配角,既呼應自然,又襯托自然。

在這次的設計中,MVRDV將所有新建築局限於既有開發區域,避免破壞原始景觀。設計靈感來自砂岩海岸的層層堆疊,將直線道路重新編排成宛如岩石裂縫的步道系統,讓海岸與森林自然相連。這些步道不僅規劃了不同的交通區域,還巧妙利用當地自然形態,將一部分設施轉化為建築空間,讓建築與周圍的景觀變得和諧。
排水設計與材料選用,呼應韌性與再生理念
考慮到台灣南部夏季常見的颱風與強降雨,設計團隊將「韌性」與「再生」作為計劃的核心。在步道與廣場的鋪面設計中,特意留下縫隙,成為富有機能性的雨水排流系統,能減少暴雨帶來的衝擊,並讓土地能夠保有透氣性,促進植物生長,甚至成為當地動物提供通行的通道,支持了生物的多樣性。

「韌性」與「再生」是這個計劃的核心理念,通過精心設計的裂縫排水系統,不僅能有效引導水流,還能降低災害對環境的影響。此外,這些裂縫也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土壤,讓綠色植物在其中生根發芽,為當地生態增添更多生命力。
「韌性」與「再生」不僅體現在有效引導水流的排水系統中,還反映在材料選擇上。建築採用了耐用、適應濱海環境的混凝土,更積極回收舊建材,降低碳足跡。此外,混凝土表面經過特殊處理,讓青苔和植物可以生長。隨著時間推移,建築將逐漸被綠意覆蓋,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在園區的規劃上,設計團隊採用梯度式植物配置,從森林邊緣的高大植被過渡到海岸處的低矮耐鹽植物,創造出自然的生態漸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外表也會被苔蘚和小型植物覆蓋,最終實現人造建築與自然的共生。
升級改造園區設施,重新定義遊客體驗
園區的入口處將設計成三座雕塑般的建築,重新定義遊客體驗。最大的一座將包含接待、咖啡廳和紀念品商店;另外兩座則分別用來提供展覽和環境教育空間。主建築的屋頂設有觀景平台,不僅白天可以遠眺太平洋,夜晚更可作為觀星場所,為園區創造新的商業可能。


其餘區域的道路將進行改造,不僅讓行人、自行車與巴士的通行更加便利,更要清楚區分通行與休憩區域。園區內的主要景點,如觀景台和瀑布旁的站點,也將進行升級,替換掉舊有的設施,提升遊客的整體體驗。
MVRDV的「Nature Rocks!」計劃,不僅展示了如何尊重大自然,還通過創新的設計,將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這個計劃既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又能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讓佳樂水能進一步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旅遊熱點。
圖片來源/MVR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