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當鋼鐵成為建築的詩句:韓國 Park1538 鋼之藝術博物館

封面


在韓國光陽市,一座以鋼鐵為魂、藝術為肌理的未來性建築悄然成形——由 UnSangDong Architects浦項製鐵 A&C 聯手設計的 Park1538 藝術博物館,不僅重塑了舊工業用地的城市記憶,也透過蜿蜒鋼構與反光表皮,為建築賦予流動性與情感厚度,開啟工業場域與公共空間對話的新篇章。

1538,象徵鋼的熔點(1,538°C),也隱喻光陽(gwangyang)之名中的「光」與「陽」雙義。建築團隊以大尺度金屬肋構包覆主體,透過不規則彎折與扭轉,構築出一座如波浪般流動的建築雕塑。


 

Park1538 藝術博物館 © UnSangDong Architects

從工業遺址到文化基地:空間的再定義

博物館鋼材表面鍍覆浦項自有研發的 PosMAC 鎂鋁合金,結合耐蝕、可塑與高反射特性,使建築在陽光下呈現具節奏感的光影律動,彷彿城市在呼吸。

每道鋼肋皆為獨立定製,透過 3D 建模精準控制幾何曲線與結構力學,使整體宛如浮空貝殼,既充滿雕塑性,又維持建築的功能性與技術可行性。總計超過 4,400 公噸的鋼鐵被重新定義為材料詩學的一部分——從結構轉化為敘事媒介。

Park1538 的建築語彙,不止於形體。其設計核心在於重新編碼空間與記憶的關係:底層公共廣場延伸至場地內部,引導遊客從周圍的街景走進建築內部;上方則是一個懸浮的畫廊空間,提供全景視野和沈浸式展覽。在建築的核心區域,圍繞著開放式中庭設計了一個教育中心,並設有共用樓梯,促進活動和交流,形成一條可上下循環的動線,使空間成為可穿透、可聚合、可反思的文化容器。

 

 

工業詩學的實踐從煉鋼副產物到地景敘事

景觀設計延續建築邏輯,將工業遺跡轉化為環境敘事素材:回收煉鋼副產品鋪設廣場鋪面與種植床,讓地面成為歷史的物質見證。同時以柔性綠意嵌入原本剛硬的城市紋理,在自然與人工之間和諧共存,體現從「鋼鐵」邁向「共生」的都市願景。

Park1538 並非僅是材料堆疊而成的場域,更是一場從文化記憶出發的空間敘事詩作:鋼鐵 —— 這過去象徵工業速度與重量的語彙,經由建築重新詮釋,轉化為開放、光感與柔性,成為公共藝術與城市地景的共融媒介。

 

Park1538 藝術博物館 與柔性綠意和諧共存 © UnSangDong Architects

 

UnSangDong Architects 更多作品 | 官網 | Instagram


 

撰文|曉陽
VIA|UnSangDong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