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

第 18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啟程參展|敏捷且柔軟的回應一切變動

1682419539253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第 18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於 5 月 20 日至 11 月 26 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今(25)日行前記者會,文化部長史哲、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外交部歐洲司長姚金祥、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徐燕興、評審委員黃健敏、徐明松;第 15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長許和捷、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蘇孟宗等出席。

國美館表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畫呼應第 18 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 21 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

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透過在臺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目的在讓建成地景與真實土地之間對話,重新向鄉村學習。

臺灣位處於亞熱帶與熱帶,而超過 3000 公尺的高峰多達 260 餘座,氣候型態因此囊括寒帶高地到熱帶低地,從海岸的前緣到最高峰的玉山頂峰,短短 100 餘公里卻可以察覺地球規模中 10,000 公里的 14 種氣候風貌。

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認為可從臺灣剖面尋找線索,提煉出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1 比 1 組裝記者會現場照片,林育全攝影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張敏,《晝夜之際》。Photo Credit: 林育全攝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本次展場設計使觀者進入展場時首先看見長約 15 公尺的展示長桌,藉此延伸整合不同的地景作品,長桌以水平面與普里奇歐尼宮空間整合為一,桌底採用臺灣農業常見的溫室黑網包覆,網目中透出的光線帶出奇幻的漂浮感受,讓長桌宛如航空母艦般承載著來自島嶼各地的農業地景,呼應著威尼斯以人工浮道撐起一座城市的建築特色。

展示區域最末為一扇面向海面的窗戶,對應展覽中不斷提及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與東海大學音樂系的合作下,展場播放著採集自臺灣環境的新編聲響,打開觀眾感官,感受臺灣地景時空的流動。

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展場模擬圖。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展場模擬圖。Photo Credit: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提供

在策展方式上,本屆策展團隊從學院出發,採取「教學聯盟(Teaching Alliance)」的共同參與模式,除了與建築教育現場緊密結合,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也邀請臺灣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參與,擴大此次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展出。

展覽組裝現場圖,林育全攝影。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漁港溫度再部屬 – 廢熱澡堂,曾瑋、謝旻澔。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古爵誌、黃子祐,《容器牆 _ 以演化作為保存》。Photo Credit: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提供

預展期間 5 月 18 至 19 日 將安排兩場交流活動,開啟展期間實質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包括一場邀請專業學者與會的國際交流論壇,另一場則是邀請此次參展的大學建築系團隊主講的作品分享會。更多相關活動訊息請關注國美館官網臺灣館社群

文字整理|Ariel Chang
新聞資料及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展期|2023 年 5 月 20 日至 11 月 26 日(預展為 5 月 18 日、19 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

延伸閱讀|2023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內容首度亮相,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 ─ 台灣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