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專訪瞿友寧:喜劇是一場群體戰|帶動市場多元題材的舵手

202305240922282009

撰文/Stella Tsai;提供/臺北文創

細數過往二十多年,臺灣偶像劇大起大落,風風火火的時候,大街小巷總能唱著同一首歌、瘋迷著男女主角,熱潮也延燒海外,造就了無數偶像與神話。

在這之中,瞿友寧的名字始終在榜上;從 2003 年《薔薇之戀》開始,他年年都有經典,《惡作劇之吻》、《美味關係》、《桃花小妹》,到 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帶動了偶像劇的新風貌,又在 2017 年以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帶著觀眾的目光轉回本土。他的作品不只撩動觀眾心弦,回頭來看,更是帶動市場多元題材的舵手。

「讓別人感動落淚,是在勾動他的惻隱之心;讓別人發笑,是在挑戰他的尊嚴。」——瞿友寧

而瞿友寧就愛電影。早在20出頭就多次獲得優良電影劇本獎,近30年的影視經歷,也從未有一刻放下電影過,每隔幾年就有一部新嘗試,也多次擔任監製、給予需要資源的導演協助,從2020年《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無聲》、《瀑布》到去年的《哈勇家》,他相信市場需要多元類型的電影,更相信電影在台灣的潛力無窮,「我能幫就幫」是他始終掛在嘴上的口頭禪。

少年時發現電影的魔力,瞿友寧最終也成為創造影視的魔術師。(圖片提供:氧氣電影)

電影到電視劇 始終著迷的影視魅力

小時候的瞿友寧愛看武俠與愛情片,若說生活帶他早熟,電影就給了他感性。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從小跟著母親在工廠工作,國中就開始打工,往後的寒暑假總泡在工作裡,看臉色、觀察人,成為他生存之必需。電影成為逃避現實的出口,「在那個純然安靜、全黑的空間裡,大銀幕的投射是與你的直接對話,中間沒有別人。你的情感與電影是完全連結在一起的。」即便已投入影視數十載,此刻說起電影,瞿友寧的聲音與眼神依舊溢滿愛。一開始他想當演員,嚮往瓊瑤片裡的男主角;直到他發現,電影背後還有一個更神奇的人,一個真正在騙他眼淚、讓他深信銀幕中是真實的重要魔術師——導演。

新發現開啟了他下半生的尋覓,考進世新電影就以導演為目標,大二就曾跟著楊德昌導演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甚至接連三年獲得優良劇本,一畢業就加入王小棣老師的工作室寫劇本。意外發現的天賦與順遂的起頭,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急躁,1997年第一部電影《假面超人》(Falling Up Walking Down)找來一票超強電影工作者加持,卻發現經驗尚淺的自己無法統籌整組高能量的平衡,儘管入選釜山影展 New Currents 單元,卻在臺灣票房慘敗,虧了一大筆錢。氣餒歸氣餒,務實的性格並不允許瞿友寧閒下來,隨即又接了大量的紀錄片,全台跑透透拍攝、剪輯也自己來,最累的時候,竟然按著鍵盤就睡著了,這樣的日子他一過就是五年。期間他拍攝了公視罕病兒童紀錄片《星星的秘密》,練就了一身與陌生人快速溝通與建立關係的能力,儘管累到不行,他至今依舊感謝這段經歷,「我就像張無忌被打入山谷,不小心吃到血蛙,卻渾然不知自己練就什麼超強神功那般。」他笑說。

後來的瞿友寧大家都認識了,從紀錄片累積而來的觀察力、對現實人生的體會,轉化成處理劇本與演員的能力。他執導的電視劇不僅深入人心,更總能在現實的苦中給一點甜,讓電視機後的觀眾哭哭笑笑,忘卻現實的煩憂,甚至解開心中的結。瞿友寧也在此刻發現,自己的作品有能力讓觀眾喜歡,甚至在喜歡之餘,還能微調觀眾面對人生難題的態度。

瞿友寧執導的電視劇,總能讓觀眾哭哭笑笑之餘,忘卻現實的煩憂。(圖片提供:氧氣電影)

喜劇是一場群體戰,難在挑戰觀眾的尊嚴

2018年瞿友寧將火紅的電視劇改編成電影《花甲大人轉男孩》,原班人馬搬上大銀幕,看似是影視IP的延伸,但他其實想得很遠。「過去臺灣電影有這麼多喜劇的選擇,從早期香港商業電影到後來豬哥亮大哥,票房都非常高;這幾年喜劇漸漸少了,我們真的要放棄這塊觀眾群嗎?市場要健全,就不能沒有喜劇。」他堅定地說。

喜劇的創造本身就是一場巨大的挑戰,「讓別人笑,是在挑戰他的尊嚴。」瞿友寧分析,人類很奇妙,有時候講笑話對方沒有笑,未必是因為不好笑,而是他的尊嚴告訴自己「我笑點很高,沒這麼容易發笑」,然而喜劇要做的事,就是讓大家笑出來,不至於被自己的尊嚴卡住。

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不僅是當年熱門台劇,後續也改編成賀歲檔電影《花甲大人轉男孩》。(圖片提供:氧氣電影)

這件事太難了,他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成,喜劇是一場群體戰,要找來一群好笑的人來促成最後的化學反應。今年即將上映的新片《他馬克老闆》就是這樣的集合體,除了有當年《花甲》的聯合編劇,原著圖文創作者《我是馬克》本身就是以一系列好笑的上班族血淚日常短篇走紅的插畫家。他找來一群本身就具備好笑條件的演員,像是天然純樸的盧廣仲、挑戰喜感娘炮的黃鐙輝、並運用過去給人正經形象的的鄭人碩來製造喜劇的反差感等,甚至在近期的行銷前哨戰就接連推出一系列荒謬又時尚的短片,一點一滴鋪陳觀眾對電影的期待值。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生了就要好好養。」他將自己多年影視經驗與對觀眾的理解,連結到前導的行銷短片,製造一場從前導宣傳就開始預熱的馬拉松式觀賞體感,務必讓觀眾在最終坐進電影院觀影的瞬間,感受到最完整的熱度,讓電影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值,不負這場長達五年發展與製作的群體戰。

除了電影、製作、編劇,瞿友寧也花了很大的心思親自投入行銷規劃,確保每一部作品被好好對待。(圖片提供:氧氣電影)

身兼導演、監製,瞿友寧投身影視近30年,始終不變的是那股綿延悠遠又源源不絕的熱愛;當年那位驚覺電影背後真正的魔術師的少年,已經長成心目中的那個人。如今的瞿友寧不僅善於運用自己擁有的功力、也懂得找出他人的長才,彼此互助互補,讓加入影視這場群體戰的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優點,持續為觀眾提供多元的作品,一起為螢幕裡的人生忘情笑涕,忘卻真實人生的煩憂。

延伸閱讀|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人選之人》、《與惡》導演 林君陽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