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設計中的藝術存在︱清奇設計 蘇靜麒 X 雕塑家 余宗杰

%e6%b8%85%e5%a5%87%e4%bd%99%e5%ae%97%e6%9d%b0%e5%b0%8d%e8%ab%87banner

清奇設計 蘇靜麒 雕塑家 余宗杰


蘇靜麒,清奇建築室內設計主持人,大學及研究所皆主修建築。自兒時就對「存在」有深刻體悟,將「人之生而有時」的感懷融入其設計理念,「存在設計」從而成為蘇靜麒老師獨有的設計語彙與建築美學。

%e6%b8%85%e5%a5%87-%e8%98%87%e9%9d%9c%e9%ba%92

余宗杰,雕塑家,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創作媒材以石雕為主,作品見諸台灣各地之公共空間。擅長以簡潔的線條與造型,散發溫潤堅定的氣息,訴說蘊含於石材創作中的「土地母性」情感。

img_4253_20161012173543692

秋日的暖陽照耀下,座落於台中市台灣大道上,由清奇設計打造的理和建設「孵空間」,其色調沉靜的混凝土建築讓步入其中的人也隨之放鬆。

「孵空間」是蘇靜麒老師的空間設計作品,而戶外造景池中的一弦彎月雕塑,出自余宗杰老師之手。倒映水中的自然鏡像之美,是兩人合作默契的成果。

清奇孵空間03_resize

蘇靜麒老師作品「孵空間」,余宗杰老師的作品在夜晚的造景池中,猶如一彎明月。

清奇-對談09

蘇靜麒老師(左)贈送著作《存在空間的設計方法》給余宗杰老師。

空間中的雕塑 自然而然的存在

兩位的相識遠早於孵空間之前。透過理和建設結識迄今,八年來在多個建築空間與擺放雕塑的專案中合作,蘇靜麒老師深受余宗杰老師作品感動,「不同於其他藝術家,他的雕塑是歡迎人們觸摸的,而且這些石雕作品明明是很具重量的物體,但在他的創作下,重量感似乎都消失了,雕塑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讓我十分驚奇。」

img_4137_20161012173435768-d

對於一位藝術家而言,蘇靜麒老師安靜、乾淨的建築,是最理想的展示場域。余宗杰老師說:「蘇老師的建築富有詩意,環境中沒有多餘的設計,讓雕塑作品可置放上去有渾然天成的歸屬感。加上我的作品大部分比較低矮,環境中的燈光、說明牌等素材都可能成為干擾展示的因素。但是他們(蘇老師與理和建設)會親自來看、調整,讓作品呈現最好的展示。」

設計中的藝術家與雕塑中的藝術家只要投契,一切就毋須多言,不論是在工作上的理念交換,或是設計與雕塑的調整,簡單的溝通與討論便能事半功倍。

「空間即容器 隨環境而千變萬化

藝術即表述 隨時間而孵化成形」

蘇靜麒老師將空間比喻為容器,隨著時代推移、客戶要求、場域特性等因素,空間也有其獨特的存在樣貌,他說︰「就像小時候,老闆從冰櫃中拿出玻璃瓶的飲品,玻璃中透著液體的顏色,拿在手上冰融的水感……對我來說所感受到的飲品的本質是非常直接而鮮明的,空間要設計得如同玻璃酒杯的『透明』,便更易於表達其中所承裝的生活本質。」

蘇靜麒老師作品「水鏡與燭」,以燭火呈現「時間/回憶」與「自然/鏡像」的存在設計元素。

蘇靜麒老師作品「水鏡與燭」,以燭火呈現「時間/回憶」與「自然/鏡像」的存在設計元素。

百變的設計容器,廣納藝術之美。說起話來不急不徐的余老師解說他的創作理念:「我不會為了空間硬去想出一個主題,也不會在當下立刻決定要做什麼,而是在腦中反覆思索。透過自我沉澱,排除雜念,慢慢產生作品的雛形,再因應環境或設計師的需要做調整。」

余宗杰老師帶來縮小版的作品,並解說創作意涵。

余宗杰老師帶來縮小版的作品,並解說創作意涵。

藝術家的性格,讓余老師的作品「念隨心轉」。他的作品只有編號,沒有取名,這種「不設限」是余老師現下的自我觀照投射,「我不希望對觀看者設限,也不會特別排斥他們觸摸作品。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環境中輕鬆接觸與享受藝術,而不會覺得這些藝術品高不可攀。」

設計與藝術的存在意義 始終來自於「人」

常以哲學角度來觀察當代社會現象的蘇靜麒老師,對於空間設計如何反映社會變遷,以及設計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頗有感觸。他提到:「這個時代不論在文創、藝術或是環境層面,理論的基礎愈來愈少,而更強調實作;為了更配合日常生活,設計趨勢上著重在親近平民化的感受,本質卻因此被忽略了。長期下來,這樣的落差在我們的心中形成一股失落感,而我常思考『設計』如何能填補這股失落。」

清奇-對談06

蘇靜麒老師對時代與環境的反覆思索,凝聚成建築設計語言。「空間中的首要物件仍然是人,人是空間的存在主體。從余老師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不同的人類形貌以及溫暖的人性。」在蘇老師的存在設計哲學中,藝術品與觀看藝術者,也是「易變劇場」的一部分。

img_4103_20161012173425415

余宗杰老師則是透過雕塑來親近觀看者。他感嘆:「人們會主動選擇想穿的衣服,卻不太敢主動欣賞與詮釋藝術。」他認為藝術沒有對或錯,亦沒有單一形式,而是透過雕塑家的創作語彙,以材質、比例、造形來傳遞溫度與感受。當雕塑完成,藝術家的任務便告一段落,任何人都有主動親近與想像的權利。

推動新血輪 創造藝術與設計完美並存的空間

人們常說歐美建築之美遠勝台灣,除了造型之美,建築亦必須是宜於人居的空間。蘇老師指出,台灣是亞熱帶國家,在歐洲看到的建築美則美矣,很多規劃或設計其實不適合台灣;提升設計的根源不在模仿,而是因地制宜的創新。 蘇老師表示,目前清奇設計成立了一個研發組織,其中一項研究案,正在研究適合台灣的「集風器」,其宛若雕塑的造型,將是自空間脈絡裡發展出來的雕塑的形體。

沉靜內斂的余老師謙稱,他的創作沒有什麼偉大心法,就是不斷地內觀與自省。遇到願意給予空間和時間的業主,他會盡力配合雙方的理想,打造適合空間氛圍的雕塑。

%e6%b8%85%e5%a5%87x%e4%bd%99%e5%ae%97%e6%9d%b001

思想是文化傳承的一環,獨創「存在設計」的蘇靜麒老師,由衷希望能構築一個完整的「系統」(理論,方法,工作空間,工作模式與健全的組織),讓設計人能夠沉浸在此系統中,以發展出具備深意的空間設計。

img_4191_20161012173506896︱採訪後記︱

蘇靜麒老師和余宗杰老師都是低調而親和的人,聊起自身的設計或創作理念,對國內設計環境的觀察,新世代人才的培育等等,無話不談。蘇老師將自己比喻成導演,余老師和其雕塑作品則是演員;優秀的導演能將故事說得美好,也能讓演員有發揮空間。

現在蘇老師熱衷於構築一個完整的「設計系統」,以探索空間設計之外的新可能。余老師也表示,未來也許心念一轉,會開始為作品命名。

勇於探索,欣然擁抱各種可能,對於當下或未來都不設限,這是令人嘆服的設計師與藝術家胸懷。

 

 

 

延伸閱讀:會呼吸的建築 隈研吾設計巴黎版空中花園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