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孟菲斯光環下,現在的設計師是否還像30年前一樣大膽?

051

是潮流的復興、歷史的回溯,還是一場新設計運動的開啟?在瓦拉拉、杜·帕斯基耶爾、李·布魯姆和MASQUESPACIO事務所等四組設計師的創意實踐演繹下,今天的孟菲斯風格顯得更加開放多元。

經過了符號化的提煉與轉譯,80年代的義大利孟菲斯設計小組(Memphis Design Group)創造的顛覆性設計風格,如今已經成為設計師們重要的靈感源泉。無論是對仍活躍在設計界的孟菲斯小組成員杜·帕斯基耶爾,還是當下的如李·布魯姆一般的年輕設計力量,孟菲斯設計風格持續地在創意實踐中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

● 卡米列·瓦拉拉Camille Walala

平面藝術家卡米列·瓦拉拉從小受父母影響,“我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師,他收藏了許多孟菲斯設計小組的作品,這讓我著迷於那些大膽的顏色和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造型。”瓦拉拉回憶起自己童年時說道,“從熱愛非洲藝術的母親那裡,我接觸到了非洲的‘部落波普’(Tribal Pop),而辛巴威恩德貝勒部落(Ndebele,Zimbabwe)的圖案一直是我靈感的源泉。圖/設計時代提供。

平面藝術家卡米列·瓦拉拉(Camille Walala)從小就浸染在孟菲斯的世界裡。在父母的啟蒙教育下,瓦拉拉視孟菲斯為一種不拘泥的創作態度。2017年7月,為倫敦的“現在美術館”(Now Gallery,London)創造了一處充滿活力的迷宮——“幻境神殿”(Temple to Wonder)。

令人暈眩的“幻境神殿”。圖/設計時代提供。

高飽和度的撞色組合,由點、線、面等幾何元素穿插其中。它們所形成的空間視錯覺融合了格林尼治半島(Greenwich Peninsula)的輪廓和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河岸的曲線,使這座幻境神殿成為自然景觀的空間延伸。穿越迷宮的觀眾會經過大大小小的空間,有的開放舒適、有的狹窄擁擠,高低不平的地面與鏡中的幻象恣意交織,讓人感到暈眩而興奮。

“幻境神殿”與現在美術館的內外景觀都能形成一種對話式的關係。圖/設計時代提供。

迷宮的中心藏著一個謎題:瓦拉拉將不對稱的立體裝置和圖案並置在一起,讓觀眾去發現相似畫面中的不同之處。而空中懸掛的圖形作為視覺高潮又為整個空間體驗增添了一種輕盈感。幻境神殿作為一段獨特的色彩之旅,散發著濃濃的孟菲斯式氣息:玩世不恭、高度娛樂、戲謔與新奇。

瓦拉拉的視錯覺藝術讓觀眾誤以為神殿的入口是一個通往地下的階梯。圖/設計時代提供。

瓦拉拉經典的“部落波普”讓整個裝置充滿了異域風情。圖/設計時代提供。

● 娜塔莉·杜·帕斯基耶爾 Nathalie du Pasquier

杜·帕斯基耶爾於1979 年起定居義大利米蘭,成為孟菲斯設計小組的創始成員之一,並在接下來的7 年專門從事各種織物和傢俱的設計。圖/設計時代提供。

孟菲斯設計小組的娜塔莉·杜·帕斯基耶爾是一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她與索特薩斯、蜜雪兒·德·盧基(Michele de Lucchi)和喬治·索登(George Sowden)在20 世紀80 年代創造了孟菲斯標籤式的印花。小組解散後,她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中。

今年夏季,她的50件創作構成了倫敦佩斯畫廊(Pace London)的“時而”(From Time to Time)個展。不同于孟菲斯風格的繼承者,經歷了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啟蒙與發展,杜·帕斯基耶爾以“具象”來演繹非正常邏輯思維產生的抽象畫面。

娜塔莉·杜·帕斯基耶爾在倫敦佩斯畫廊的個人展覽“時而”(From Time to Time)。圖/設計時代提供。

杜·帕斯基耶爾的色彩藝術與圖形語言從作品中蔓延到空間中,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圖/設計時代提供。

從20 世紀90 年代到2009 年,在為香港Le Cadre Gallery 創作期間,她從東方的風水學中獲得啟發,將中國畫布局中所講究的動態平衡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形成了今天作品中兼具平靜與節奏的韻律感。而“構築物”(Construction)一直是杜·帕斯基耶爾靜物畫中描繪的物件,同時也是她創造的介乎於雕塑和裝置之間的模型。

空間的色彩構成與杜·帕斯基耶爾的靜物畫是一種互為的關係。圖/設計時代提供。

杜·帕斯基耶爾的雕塑作品同時也是她繪畫的物件。圖/設計時代提供。

她熱愛在不同介質上探討各個構築物的演變過程,在“時而”展覽中,杜·帕斯基耶爾把展廳也視為創作的媒介,將抽象的二維圖形放大到三維空間的尺度,提取畫作中的顏色填充到圖形中,讓作品與空間形成一種層層包裹的關係。

● 李·布魯姆 Lee Broom

英國設計師李·布魯姆。圖/設計時代提供。

英國設計師李·布魯姆(Lee Broom)將舞臺藝術語言與裝飾藝術相結合,其經典作品Hanging Hoop Chair受到孟菲斯設計小組成員德·盧基First Chair的極大啟發。Hanging Hoop Chair的造型比例更具節奏感,其黃銅質感與暗紅色織物所形成的默契彰顯了這個時代的審美趣味。

德·盧基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First Chair有一種穿越的未來感。圖/設計時代提供。

李·布魯姆的掛環椅輕盈而優雅。圖/設計時代提供。

李·布魯姆Drunken Side Table形象而風趣地捕捉到了人醉酒後的姿態。圖/設計時代提供。

李·布魯姆今年春季為本土瓷器品牌Wedgewood設計的新系列Wedgwood Vase體現了工藝與設計的融合。圖/設計時代提供。

● MASQUESPACIO 事務所

Masquespacio是由Ana Milena Hernandez Palacios和Christophe Penasse在2010年創立的創意諮詢公司。圖/設計時代提供。

西班牙MASQUESPACIO事務所的室內設計延續了孟菲斯式的斑斕色彩和幾何元素,在材料的選擇上更趨細膩:大理石、黃銅、天鵝絨等材料逐漸替代了過去廉價的塑膠、不銹鋼和纖維織物。正是通過這種提取與創新的方式,今天的設計師們延續著精彩的過去。

孟菲斯不拘泥的設計態度在MASQUESPACIO的辦公室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圖/設計時代提供。

工位的色彩調和度相對較高,使空間色彩體驗更加細膩。圖/設計時代提供。

MASQUESPACIO 的“Toad Stool”系列組成的休息區既詼諧幽默,又摩登前衛。圖/設計時代提供。

MASQUESPACIO通過產品和平面設計將孟菲斯風範進行到底。圖/設計時代提供。

【關於孟菲斯設計小組】

20世紀80 年代義大利誕生的孟菲斯設計小組被視為激進設計的標誌之一,它身著娛樂和戲謔的衣裝,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傢俱設計的臆想。這場設計運動伴隨著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多元主義的更迭態勢,與社會、文學和藝術等領域一同反映了後現代主義思潮中對堂皇語境的批判。隨後的解構主義為70 年代後的西方設計界注入動力,打破了設計師的創作習慣。它影響著設計師用分解的觀念創造出頗值得玩味的不確定感。

在孟菲斯設計小組,這種新式表達體現在設計師們從不同時期的文化思潮中汲取營養,如30 年代的荷蘭風格派(De Stijl)、新藝術風格(Art Deco)、60 年代的波普藝術(Pop Art)、80 年代的消費文化,以及遠古時期美洲阿茲台克(Aztec)圖騰。1981 年孟菲斯設計小組的新作品在米蘭展出,引起了設計界的廣泛注意。1988年,孟菲斯設計小組解散。

本文摘編自《INTERNI設計時代》11月刊 Designing。

延伸閱讀:是誰「攪亂」了紐約曼哈頓的天際線?揭秘BIG的「小心思」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