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捷運服務收納成系統化盒子|中山站 台北捷運體驗再升級

1668598199421
盒狀服務系統將北捷提供的服務有效收納。

26 年前誕生的台北捷運,自通車以來提供民眾便捷的交通服務外,也拉近了台北各地間的距離,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隨著旅運量的日益高漲,服務需求與相關設施應運而生、日益增加。26 年後的台北捷運,在滿足機能服務之下,如何提供整體性的服務體驗,成為接下來要挑戰的關鍵課題。

以中山站為示範點,用盒子概念收納相關設施服務

2021 年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台北捷運公司攜手合作展開「台北捷運再設計(中山站)」,邀請跨領域的顧問及設計師一同參與共創,透過舊站體的優化示範探討系統整合的議題。計畫以系統運旅運量排行第六(2020年)、使用族群多元且地處新舊融合的中山站為示範點,目標在將捷運提供的服務進行整合。

以盒子的概念收納相關的設施服務,增加系統的整體性,希望能夠提升公共服務的體驗,同時也作為後續捷運舊站體應用參考。

透過共識討論聚焦課題後,在計畫啟動的最初,做出以下三點綜整的課題整理。

哪裡需要優化?

一、日益增加的服務與設施,使車站環境面臨系統整合問題

中山站為淡水信義線上早期通車的車站,也是紅綠線的交會站,隨著旅運量地增加,相對應的服務與配套設施也逐一設置,如公告架、DM 架、商業攤販、雨傘架、充電桌及提供不同服務屬性的售票機台等等,站體漸漸缺乏整體性,服務形象也難以彰顯,車站環境面臨了系統整合問題。

二、作為服務核心的詢問處缺乏自明性

在台北捷運體系中,舉凡站體的監控、旅客的服務都是由詢問處的站務員多功處理,而作為提供核心服務的詢問處,受到車站結構的兩大圓柱包夾,同時玻璃上過多的公告張貼導致自明性不足,經常有旅客拍打玻璃來尋求協助。

空間上,隨著服務與設施的增加,內部空間不堪負荷,設備向外延伸置於鐵櫃或放置於地面上。而詢問處內部工作環境也是亟待優化的課題,站務人員常需仰頭監控 CCTV、過多的燈光反射造成視覺疲勞、檯面及桌面尺度不利於站務員與旅客的互動(站務員經常彎腰、旅客傾身)。

(優化前)詢問處受到車站結構的兩大圓柱包夾,不易顯現出來。
 (優化前)詢問處內部有大量的反射、過多的張貼、置於高處的CCTV等。
(優化前)日益增加的服務與設施使詢問處空間不堪負荷、設備向外延伸置於鐵櫃。

三、關鍵位置提供的資訊不足、主動線上各項設施物林立

作為兩線交會的中山站,在主動線上經常有穿梭的人潮。顧問及設計團隊的共識討論中也一致認為主動線交會點上應設置指標,以指引進出閘門的旅客。站務人員訪談及旅客意見單也指出,中山地下街的方向不容易判別(往雙連 /往台北車站),極度仰賴站務員指引。而沿主動線上各項設施的林立,如垃圾桶、傘架、DM架、充電桌、公告架、不同尺寸的廣告版面等等,系統且整體性的服務提供,也是一大課題。

 (優化前)主動線上的關鍵決策點原為廣告。
 (優化後)於關鍵決策點改設置總指標,提供旅客所需的資訊。
(優化前)沿著主動線設置有多種公告、廣告。
 (優化後)懸吊式方向性指標增加中山地下街方向的指引。

關鍵概念:將捷運提供的服務收納在盒子裡,以詢問處為中心,系統化整理、提高整體性

因應中山站帶狀的服務動線,團隊提出「將捷運提供的機能服務收納在盒子裡」的概念,以詢問處為中心,左右延伸各項服務,整合逐年增加的服務及設施,並以單元模組便於擴充、應用。

另外,透過盒狀系統將柱體串連把零星的空間整併為儲藏空間,解決詢問處收納不足問題。具體的優化重點如下:

以詢問處為中心,把捷運提供的服務收納在左右延伸的盒狀系統。
將詢問處退縮2米、增加走道及內部空間面積,並以發光的盒體增加自明性。

如何優化?

一、擴建與調整詢問處

將原受兩圓柱包夾的詢問處退後 2 米、並由八角改為四角拓寬其面積並以發光均勻的平板燈減少反射情形也增加自明性;針對站務員工作環境及行動不便旅客的互動情形,也透過調整人因尺寸來友善工作環境及旅客服務。

盒狀系統串連多個圓柱體,將多項服務整併其中。
調整後的詢問處下降監控螢幕高度,改善站務員仰頭監控問題。

二、增設盒狀服務區

透過盒狀的系統,串連多個圓柱體,將多種服務如公告架、垃圾桶、DM 架、滅火器等整合至盒狀的系統中;同時設置明亮的內凹空間(會面點)提供旅客會面、充電服務。

另外也在閘門左右側設置電子看板來輪播重要公告,整併原先張貼於詢問處玻璃上的公告。

明亮的內凹空間(會面點)提供旅客會面、充電服務。

三、回應旅客需求,調整資訊內容

所有服務設施的受眾皆是旅客,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角度是針對公眾設計的一大課題。

設計師將交會處的廣告改設置為總指標;同時部分懸吊式方向性指標也依據旅客的決策點進行移設並增加中山地下街方向的指引,讓旅客在出站時能快速掌握方向。

於關鍵決策點改設置總指標,提供旅客所需的資訊。
懸吊式方向性指標增加中山地下街方向的指引。
售票區以整體包膜整併原先單一存在的貼紙,增加售整體性。

友善使用者的服務體驗

為了使人本思維能具體的導入到設計規劃中,製作了 1:1 的詢問處空間打樣及 1:1 的機台模型,邀請各關係人到場討論、驗證,包含負責營運的站長、機台設備維運管理的工務處、通用設計顧問、輪椅受測者等等,透過真實的模擬,實際探討站務員的使用行為、機台設備的配置情形以及檯面深度等。

除了讓行動不便的旅客能有好的服務體驗外,也同時也調整站務員的工作環境,讓長時間在詢問處服務的站務員有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歷經3次的驗證會議,調整尺寸改善站務員與行動不便旅客的互動情形。
調整檯面高度及深度、並於下方增加扶手便於站務人員與旅客(輪椅使用者)互動。

漸進式的過程中,完善公共服務設計

面對複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更多跨領域知識、經驗和技能的投入,並且階段性產出及驗證測試,這些都是設計導入公共服務的重要過程。

該計畫在資源及各限制條件下,以詢問處為中心的十字 帶為主要的優化示範核心,第一階段的優化項目將是一個開端,未來將持續階段性的優化,透過示範性實驗,期待將使用者為中心的思想及系統整合的觀點導入到捷運體系,提供大眾更舒適便捷的體驗。

階段說明:

第一階段(111 年)優化區域包含:詢問處、會面點、售票區、指標移設、廣告牆面整理

第二階段(預計 112 年陸續導入)優化區域包含:商業攤販、天花及燈光照明。

共同主辦:經濟部工業局、台北捷運公司
執行: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運公司跨部門參與:台北捷運公司經營企劃處、站務處、工務處
跨域顧問群:邱柏文、林時旭、林一順、廖慧燕、林世昌
空間規劃:形構設計
視覺規劃:IF OFFICE、平面室
產品規劃:NAKNAK
細部設計:UPGA全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PGA瓦建設計
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商店會員
追蹤瘋設計臉書,美學素養立刻 Level Up!

Source|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