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獎

2024 普立茲克,日本建築匠才山本理顯奪得|空間由人們的決心創造

06f38048-eff7-4538-bac1-9508409a63d5

普立茲克建築獎被視為國際建築界的最高榮譽,今年,由 Riken Yamamoto 山本理顯成為 2024 年獎項得主,是普立茲克建築獎的第 53 位得獎者,也是第 9 位獲此項殊榮的日本建築師。

出生於北京,二戰不久後移居日本橫濱,身為建築師與社會倡議者,78 歲的山本理顯,建築風格經歲月淘洗,理念精準而沉穩內斂,以住房和市政、公共建築項目聞名。

他認為,城市本質上是一個居住的地方,身為建築人不只要關注思考身邊的大小事,且必須具備對社會環境的思考。其作品橫跨學校、圖書館、社宅(大部分位於亞洲)等,設計充滿溫暖,鼓勵連結和互動。


「空間由人們的決心創造」獲獎關鍵

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團主席、2016 年普立茲克獎得主 (Alejandro Aravena) 分享:「未來城市最需要的一件事,就是透過建築創造條件——創造人們聚集和互動的機會」。而山本的一生,正勤懇於打破界線,對社區持續、謹慎又不遺餘力的關注,讓他設計出公共互通空間系統,鼓勵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相聚。

另外,獎項評審也表示「山本的建築學精確內斂。他提出理念與建議,卻不將想法強加於人」。他提醒我們,在這個多元混亂的年代,建築應如民主制度,空間的形塑也須由人民共同決定。

GAZEBO。Photo Credit: 富雄大橋 提供。

山本理顯與建築的相遇

小時候,他住在一個仿照傳統日本町的房子裡,前面是他母親的藥房,後面則是他們的起居室,門檻的一邊是家庭,另一邊是社區。

因此,山本理顯從小便開始思考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線與關係,在兩種領域間求得平衡。

Photo Credit: 山本理顯 提供

17 歲時,他參觀了日本奈良興福寺,該寺始建於 730 年,最終於 1426 年重建,並被象徵著地、水、火、空氣、空間五種佛教元素的五層塔所吸引。 山本理顯分享:「當時很黑,但我可以看到月色下閃著光的木塔,那一刻的感動,讓我對建築有了第一次體驗。」

在他職業生涯的最初幾年,他也曾自發性地與導師 (Hiroshi Hara) 駕車穿越多個國家和大陸,每次都花上數月,去深入了解當地社區文化,進行考察,親身體驗生活在他方的人們。這也對他日後發展重要建築理念——打破公私空間界線產生影響,不以人為本出發,而是親自然,以建築空間服務整個社區的理念,去發展出自我的建築路,影響整個產業。

Photo Credit: 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 提供。

建築關鍵字

提到他的建築關鍵字,就不得不提到形式、材料和透明度,他推動了一種城市規劃方法,無論建築形式,所有建築物都必須與相鄰地串聯,強調建築與環境的有機結合、最大程度地模糊公共和私人間的界限。他認為,即便是私人建築,也應該具備公共功能。

Hotakubo住宅。Photo Credit: 富雄大橋 提供。
蘇黎世機場的 THE CIRCLE。Photo Credit: Flughafen Zürich AG 提供

山本理顯的建築編年

1968 年畢業於日本大學科技學院建築系;1971 年獲得東京藝術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碩士學位;1973 年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 。

第一個建築項目山川別墅(日本長野,1977 年)四面開敞,坐落在樹林中,就像是一個露天露台。而後,他透過 Hotakubo Housing(日本熊本,1991年)將業務擴展到社會住宅領域,企圖搭起各種文化和世代間的溝通橋樑。

Hotakubo Housing。 Photo Credit: Shinkenchiku Sha。

他透過將自己的建築語彙應用於埼玉縣立大學(日本越谷,1999年)和天津圖書館(中華民國,天津,2012年)等項目,持續推動大型建築的發展,證明了他翱翔於天的視野與對規模的掌握。

普立茲克
山川別墅。Photo Credit: 富雄大橋提供。

普立茲克
天津圖書館,Photo Credit: 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 提供

2011 年日本遭受自然災害時,他的創作領域逐漸拓寬,從私人拓展到公共住宅;從小學到大學建築;從機構到公共空間。

在東北地震和海嘯之後,他建立起 Local Area Republic Labo,致力於於透過建築設計進行社區活動的研究所;並於 2018 年設立地方共和國獎,來表彰那些對未來揣懷勇氣和理想的年輕建築師,展現了一代大師的傳承風範。

最近,從 2018 年到 2022 年,山本擔任日本藝術與設計學校名古屋造型大學的校長,他目前是橫濱神奈川大學的教授。事實上,山本理顯在台灣也有不少作品,包括與台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合作的桃園市立美術館,佔地 312,150 平方英尺,美術館位於桃園的高鐵兩側。

普立茲克
Photo Credit: 桃園市立美術館

橫跨了五十年的建築生涯,緊扣著他的理念「城市本質上是一個居住的地方。」 他一再的以創作實驗,對此提出辯證「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有什麼方法,能將城市改造成宜居之地?」

總是廣大的視野,如建築般敞開的心臟,是歲月流經山本理顯的堆疊,也讓人更加期待大師未來的建築創作。

普立茲克
Ecoms House。Photo Credit: Shinkenchiku Sha 提供。

延伸閱讀

2023 普立茲克 建築獎得主 David Chipperfield
202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 Francis Kéré )由非洲風土建構未來城市

Via|Pritzker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