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由BIG建築事務所重新規劃的Tirpitz博物館
一段獨一無二、難以置信的旅程就此開始
這座位於丹麥西岸的文化綜合體,由德國二戰戰壕改建而成
猶如一座沙漠中的避難所,呈現出無盡的空間美感和迷人特質
溫和卻堅定地表達了對戲劇性戰爭史的抗爭
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歐洲戰場),對於七十多年前的那場世界大戰,我們的記憶並未走遠。位於丹麥的一處二戰戰壕在戰爭中飽經滄桑的堡壘,本身就是一段歷史的載體,BIG用大膽前衛的方式,讓她成為一個蘊含深邃歷史故事典藏的宮殿,而在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中,處處體現了對戰爭歷史的深刻思考。
Blåvand是丹麥白德蘭半島西邊的一個小村莊,於1944年末修建於此的Tirpitz地堡為彼時納粹德國大西洋城牆防禦工程的一部分,戰後作為主要的防禦工事得以保留,是一座承載了重要歷史的建築。從1991年,其所在的Varde市將其改建成一座小型博物館之後,於2012年由丹麥著名建築事務所BIG受到委託, A.P.Møller and Chastine Mc-Kinney Møller基金會、Nordea基金會、Augutinus基金會和Varde市政府共同出資將這座博物館重新建設,並於2017年7月正式向公眾開放。
如果建築能被賦予靈魂,那麼Tirpitz博物館一定擁有一個溫暖且堅定的內在。占地2800平方米的博物館主體,與場地中那龐大而具有侵入性的炮兵堡壘不同,像是一個簡潔、純粹的混凝土塊,被小心地嵌入岸邊的沙丘,隱匿在景觀中。獨特的設計好像沙漠中充滿生機的綠洲,與納粹堡壘的混凝土巨石形成鮮明對比,是對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殘酷戰爭的一抹溫柔對抗。
為了與二戰所使用的沉重地堡形成對比,博物館用一個交匯的十字刻入大地景觀,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般將地面割裂開來,並嵌入精緻的寶藏。慢慢靠近,沿著切入沙丘的通道逐漸行近,地下的空間逐漸展開,眼前豁然開朗。
「Tirpitz是一座與二戰掩體相對立的建築。我們保留掩體作為空間中的唯一一個標誌性建築,戰爭堡壘沉重、封閉的壓抑感被博物館輕鬆、開放的氣質平衡。博物館內部一系列巧妙而精確的景觀切割以及由此形成的狹窄路徑,與周圍漫無秩序的沙坑形成對比。」BIG建築事務所創始人比亞克·英格爾斯(Bjarke Ingels)解釋道。
建築藏於沙丘之下,這也就意味著博物館屋頂之上便是自然生態圈的一部分,因此屋頂使用了覆土結構以延續周圍的沙丘景觀。Tirpitz博物館在挑戰想像力的同時,兼顧了與周圍景觀的融合和實用功能的平衡。
館外露天的十字形步道是館內4個展廳的分界線,包括掩蔽館(Bunker Museum)、琥珀館(Amber Museum)、歷史館(Histolarium)和特展館(Special Exhibitions)。遊客可以根據不同的展覽主題自由選擇進入任意一個展覽空間,動線設計十分人性化。進入展廳看不到任何支撐樑柱,牆壁皆由混凝土現場澆築而成,支撐起延伸出足有36米的懸挑屋頂平臺。
此外,仿佛一場電影最後的彩蛋,Tirpitz 還保留了二戰時期掩蔽建築的原貌,並對外開放參觀。遊客沿著地下通道即可進入這個刻滿了戰爭傷痕的古老建築中,在一個石頭堆砌而成的昏暗空間中,通過聲光效果身臨其境地體驗二戰時期戰爭機器的運作方式。
Tirpitz博物館新舊建築物之間的鮮明對比,不僅是因時代驅使下建築設計語言與設計目的轉變,更多的是一種想要從精神層面去疏解戰爭的沉重,得到撫慰歷史傷痕的願望。
正如博物館專案負責人克勞斯·凱爾·詹森(Claus Kjeld Jensen)所言: 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處謙遜的世界級場館,用全新的視角和壯美的海岸景觀驚豔世人。新的Tirpitz博物館是作為丹麥西岸的門戶空間而設計建造的,它是一處通往歷史寶庫的鑰匙。
文字 / 範雪
圖片 / BIG
Via INTERNI設計時代5月刊特別企劃文化燈塔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