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克建築獎特輯

延伸生命、哲學、夢想,印度建築師Balkrishna Doshi一生的建築志業

Balkrishna Doshi

Balkrishna Doshi在2018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印度建築師,也是印度為數不多的現代建築先驅之一。他的建築設計始終以人為核心,從不浮虛奢華、亦不盲目追隨時代潮流;他敬重生活、東方文化和自然力量,也關注年輕一代的教育、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在20世紀建築巨擘柯比意(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以及美國建築大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影響之下,他以己身獨特的藝術遠見和人文關懷重新詮釋建築,同時也致力於提高印度社會的整體生活品質。

Balkrishna Doshi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18
Balkrishna Doshi (Photo courtesy of VSF)

承繼當代大師,超脫出一生建築事業

1927年出生於印度浦那(Pune)一個篤信印度教大家庭的Balkrishna Doshi,年紀輕輕時便表現出他對藝術的天分以及對建築比例的理解力。1947年印度獨立,Balkrishna Doshi在孟買展開建築研究,而後前往倫敦進入他夢寐以求的皇家建築師學會就讀(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在當代建築巨擘柯比意領導下開始他一生的建築事業。

1954年他回到印度監督柯比意在昌迪加爾(Chandigarh)和阿默達巴德(Ahmedabad)的建築計畫;1962年與路易斯‧康合作創立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阿默達巴德分校,並且持續合作十餘年之久;而他自己的建築事務所Vastushilpa Consultants也在1956年成立,至今已設計建造100多個建築。

Balkrishna Doshi和Le Corbusier (Photo courtesy of VSF)
Balkrishna Doshi和Le Corbusier (Photo courtesy of VSF)
Balkrishna Doshi和Louis Kahn (Photo courtesy of VSF)
Balkrishna Doshi和Louis Kahn (Photo courtesy of VSF)

從Balkrishna Doshi早期採用厚實混凝土形式的建築作品中,明確顯露他師從兩位建築大師的軌跡;然而在那之後,Balkrishna Doshi憑藉對印度傳統深切的欣賞與理解,逐漸超脫依從大師風采的過往設計,拓墾出自己的建築語彙──不僅合於印度悠遠的歷史文化,亦與瞬息萬變的今日社會毫不相違;他師法自然、照顧社會底層居民,從教育、建築、城市規劃等層面,自根柢構築起印度社會的進步意識。

Balkrishna Doshi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18
Institute of Indology, 1962, Ahmedabad,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兼顧實用與詩意,落實社會關懷及城市規劃

Balkrishna Doshi在1950年代進行他第一個為低收入者量身打造的建築計畫,他說:「看來我應該發誓並且終生銘記:必須為下層階級建造妥善的住宅。」而他也確實謹記、並且履行這個誓言,於1989年建造印度印多爾(Indore)Aranya社會住宅(Aranya Low-cost Housing);以及1982年於印度阿默達巴德落成的中等收入合作住宅(Co-Operative Middle Income Housing)等等計畫。而這些住宅計畫不僅僅是為了供給人們遮風避雨之地;連帶地,他所打造的社區整體規模及規劃、公共和私人空間,以及界於其中的半公共空間,都展現了他對城市運作方式和城市規劃重要性的詳實理解。

Balkrishna Doshi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18
Aranya Low-cost Housing, 1989, Indore,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他能夠敏銳感知建築物所在環境,考量其多變的社會、環境、經濟等因素,完全地融入永續性。例如他建造的邦加羅爾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angalore)提供了免受高溫氣候影響的各種空間;受到傳統印度城市和廟宇的啟發,校內的各個量體組織為相互聯繫的建築物,當人們行經該處,Balkrishna Doshi便邀請他們仔細感受周圍的環境,並且提出改造的可能,不僅細膩地考量到實用性,也飽含情感與詩意。

Balkrishna Doshi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18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angalore, 1977–1992 (Multiple Phases),Bangalore,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angalore, 1977–1992 (Multiple Phases),Bangalore,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angalore, 1977–1992 (Multiple Phases),Bangalore,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除了建築師身分,Balkrishna Doshi同時也是教育家,以及印度CEPT大學(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echnology)建築與規劃學院的創始人,他一直以來都敞開心胸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實踐建築師:「我會帶學生走入城市,並讓他們以母語解釋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學生能對自己周邊的環境產生好奇心,尊重當地的建築傳統,激盪彼此更多的靈感。無論年齡和經驗多寡,Balkrishna Doshi始終懷抱著熱忱聆聽與分享,散發他涵藏豐富的內在、飛揚無止的大師風采。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1966-2012 (Multiple Phases), Ahmedabad,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1966-2012 (Multiple Phases), Ahmedabad,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生命、哲學、夢想的延伸,創造建築精神寶庫

在Balkrishna Doshi諸多傑出的建築設計中,最能展現他的價值與信念的,莫過於他位於印度阿默達巴德的工作室Sangath。Sangath於梵語之義為陪伴、一起移動。半地下的結構與基地的自然特徵融為一體,戶外空間醒目的一系列拱型穹頂覆蓋著馬賽克瓷磚,小型的凹陷式階梯狀廣場,則是滿布如茵綠草的模樣。這些凹凸起伏的量體如丘陵、如洞穴,反應了Balkrishna Doshi試圖聯繫自然與個人的渴望;同時,Balkrishna Doshi也不忘連結傳統印度文化:Sangath的整體布局仿造印度寺廟,各個量體錯落層疊之間,最終都導向一個主建築,並且寬鬆地模仿佛塔的獨特設計。內部空間則有豐富的多樣性,光線在其中映照出各類形式趣味的光影變化,諸多相異的形狀與用途設計,最後都藉由混凝土得到統一。

Balkrishna Doshi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18
Sangath Architect’s Studio, 1980, Ahmedabad,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Sangath融會了印度生活方式的印象與想像,喚醒眾人遺忘的情節。它正如一所永續發展的學校,供人們初探、深究、溫故知新;它是文化、藝術以及永續發展的聖地,重視研究、機構以及最大限度的可持續性。正如Balkrishna Doshi於2018獲頒普林茲克建築獎時所發表的感言:「我的作品是我的生命、哲學以及夢想的延伸,藉由這些作品,我試圖創造屬於建築精神的寶庫。」

Amdavad Ni Gufa, 1994, Ahmedabad,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Amdavad Ni Gufa, 1994, Ahmedabad, India, (Photo courtesy of VSF)

Balkrishna Doshi不斷證明,所有優良的建築和城市規劃,除了必須結合目的和建築本身,還必須考慮氣候、地點、技術和工藝,並從最廣博的觀點切入,深刻理解和欣賞其相關背景。他說:「我們周遭的所有物體以及大自然本身──光線、天空、水和暴風雨──一切都如收錄一首交響曲之中,而這樣的交響曲就是建築的全部。我的工作便是我一生的故事,不斷發展、變化和探求……努力嘗試擺脫建築的作用,將目光只聚焦於凝視生活。」

在他的理念中,建築除了功能性以外仍需超脫其本身,藉詩意的角度和哲學基礎與人文精神相繫。「當生活方式與建築融合為一,生活始能享受慶祝。」雖然Balkrishna Doshi已年逾90,但他的建築藝術天賦與他豐厚宏博的人文關懷意識,仍然如年輕活躍的脈搏,持續為當代建築發展供給鮮明的養分與能量。

Doshi in his studio, Sangath (Photo courtesy of VSF)
Doshi in his studio, Sangath (Photo courtesy of VSF)

圖文來源/The Hyatt FoundationArchDailyDezeen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