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plus

商家×設計師×文化局|與 CIDA 暢聊 基隆生活風格及城市品牌的可能

cida-do-something-keelung-selected00
城市品牌

Editor’s Note

工業設計協會(CIDA)理事長張漢寧Jimmy、公關媒體部召集人蘇巧純擔任主持人,在 Clubhouse 推出的會客室節目「設計普啦思」,每個月來聊聊時下設計趨勢與話題。

六月中旬,基隆盛大迎來為期十天的城市博覽會。5月26日 CIDA 即以「基隆 Buy the 味」為主題,邀請「基隆好物」的參與者們,分享如何結合在地產業與歷史文化,推動好產品與城市品牌的遠景。

本文將彙整節目內容與相關資訊。不僅可以從設計的角度,認識不一樣的基隆。在官方、商家與設計師難得的對話間,也提供創業者、文化創意與文史工作者,激盪更多想法的可能。
 



本集嘉賓

  • 沐澧 mooni ── 品牌創辦人 Bunny
  • 基隆精釀 Keelung Craft ── 負責人 Nelson
  • 噐合設計 CHIHO Design ── 總監 邱建基
  • 基隆市文化局.文化發展科 ── 科長 鄭鼎青

PLUS 現場互動|雞籠卡米諾 ── Mike


突破刻板印象!用「基隆好物」重新記憶一座城市

提起基隆,你會想起什麼呢?籠罩在晦暗色調中的雨不停國?新鮮的海產料理,熱鬧的廟口夜市,或是海港上盤旋的老鷹?

城市品牌
2021 基隆好物──正港水產裝起來|正港水產聯合裝箱|正濱漁會大樓(1934年)

文化部提供各縣市政府,名為「文創產業輔導計畫」的補助,仰賴地方各自投注心力與資源來執行。2016年,「基隆好物」由此而來。基隆市文化局科長鄭鼎青分享,一般人提到文創,可能不會聯想到基隆;文化局希望在廟口美食與在地小吃之外,可以創造特色產品的印象,讓大家記得不一樣的基隆風貌。

具備鄰近台北都會的地緣性,又有相對便宜的租金地價,很適合新創品牌作為基地。近四年來 CIDA 協助好物計畫,挖掘願意發展文創的潛在業者──如何願意回到基隆來創業,或是選擇基隆來創業。後來更藉由產學人才培育,包括群眾募資、電商串聯等面向寬廣的課程,接觸基隆在地品牌。通過面談徵選後,媒合商家與設計師團隊,協助品牌的建立、產品改善或空間改造,甚至開發新商品,成為出現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基隆好物」。

( 延伸閱讀 ➤➤ 用設計故事擦亮職人之藝|2020「基隆好物」重塑 6 個在地品牌

基隆以其港口交通位置,在歷史上留下許多重要的文化資產遺跡,但一直苦於經費缺乏,在時光煙塵瀰漫中,難以好好維護。幸而近年遇上「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涵蓋和平島考古現場、東岸沙灣與西岸城市生活場域,許多歷史現場陸續在修復。

為了讓歷史現場修復後的樣貌,逐漸呈現在大家眼前,也為了在文創產業上有所突破。2021 年,基隆好物計畫再升級,特別選了五個文資景點,由店家和設計師進行主題開發。科長鄭鼎青說,希望這些文資景點開放之後,也成為販售點。觀光客走訪一趟,想要有趣又具備文化底蘊的伴手禮,不會空手而回。

商家×設計師:從文化資產景點汲取「基隆味」

這次參與線上聊天的品牌,有製作天然洗浴皂品的沐澧,和充滿地方特色的基隆精釀。

基隆精釀是個成立已有六年的品牌,擅長以基隆地名為主題,運用在地食材釀造,開發特色「地酒」。在這項計畫中,他們配合開發產品的文資景點,是個很重要的歷史現場:旭丘指揮所。

城市品牌
2021 基隆好物──基隆旭丘&基隆旭暮|大方合展|旭丘指揮所

旭丘位於基隆東岸,可於高地眺覽山海。正在修復中的旭丘指揮所,原名為「松本虎太紀念館」,從日治時期屹立至今。1927年,當時的大報《臺灣日日新報》,由讀者票選出「臺灣八景」,其一就是「基隆旭岡」的日出。基隆史誌上記載日治時期的「基隆八景」,為首的也正是「旭丘晴嵐」。可以想見當時這個地方的景致有多麼令人印象深刻。

在品牌中負責釀酒,Nelson 是 2014 年移居基隆的台北人。他覺得很有緣分的是,他家房子剛好就位於旭丘山上,有個很大的陽台,可以望出海港景色,想像傳說中的旭崗觀日。與基隆市府合作的兩款酒:「基隆旭丘」、「基隆旭暮」,分別以黃金萊姆佐海鹽傳達日出,葡萄風味精釀傳達日暮,如同醉人的美景。

老家就在基隆,噐合設計的總監邱建基,也與友人合作澗水藍咖啡,目前擔任好物的產學輔導老師已滿四年。他在輔導基隆精釀此案中,提取旭丘指揮所前方特殊的環圈狀門柱造型、不對稱的窗深、面對港灣的長廊等元素,化為瓶身貼紙與外包裝提盒設計,呼應精釀的口味,呈現清爽或神秘的旭丘印象。

想要嘗試這兩款醉人的基隆味,可以造訪 Nelson 位於正濱漁港附近的麵店。店面是附近最高樓,也是今年基隆城市博覽會光雕的基地。

( 延伸閱讀 ➤➤ 正濱漁港的詩意夜:水岸光雕投影,演繹插畫家吳騏《港口拼圖》繪本

城市品牌
2021 基隆好物──沐浴要塞司令|沐澧|基隆要塞司令部(1928年)

位於祥豐街的文資景點:「基隆要塞司令部」,當時管轄範圍涵蓋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後龍等地,是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原為木造建築,1928年改為鋼筋混凝土建物。最早的司令部大門,在現存大門右方約30公尺處,目前尚存有兩座西洋風格的衛哨所。

為有點嚴肅的軍事司令部歷史現場,另闢蹊徑,基隆好物與品牌沐澧合作,開發出可愛又有相應文化意涵的小物:「沐浴要塞司令」。本著手工皂天然、安心的品牌理念,從「保護北台灣的邊境安全」發想,開展「守護身體健康」主題。渾圓如石的洗髮皂,承載於擺放擴香石的專屬容器上,儼然是縮小版衛哨所形象。放在家中,守衛健康。不僅是洗浴實用的「基隆味」.還可以兼做花器,減少塑膠瓶罐,更友善環境。

眾人聊到,品牌沐澧是跟著基隆好物文創計畫,從品牌重塑、電商上架、網路行銷再到新商品的開發,一路成長的經典案例。

沐澧創辦人 Bunny 回顧創業時期,自言是辛酸史。考量租金與通勤時間,從台北回到基隆,成立兩人工作室。原本以為自己只能簡單做做手工皂與洗髮餅。經由基隆好物的發掘,設計師認真的引導與建議,協助重整 LOGO、製作模具圖與模具,讓他們看見自己與品牌的可塑性。

Bunny 說,五年前與好物合作至今,產品陸續都有話題,甚至會有廠商找上門來談合作。例如幫和平島公園,製作形似當地特殊岩石的手工皂。從賣產品的人,彷彿更趨向產品設計師,所做的東西就是設計品。

城市品牌
2021 基隆好物──回憶丹祿|朋廚烘焙坊|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1929年前後)

基隆要塞司令部相關地景聚落,還有司令部的官邸和校官眷舍。

從官邸衍生的「浴缸抹茶冰棒」,加入台灣果乾、馬卡龍等配料,開發創意冰品組合新吃法。承接盤的設計,融合了官邸建築元素,如復古瓷磚表現司令官邸外浴池的形象,造型繽紛而討喜。

司令部校官眷舍,則開發出由朋廚烘焙坊製作的「回憶丹祿」。通過煎餅,將校官眷舍當時流行的特色美食咖哩飯,結合基隆在地的海味食材與台灣水果香氣,創造層次豐富的口味。布巾包裝的靈感,源自那年代時髦的頭巾樣式,並揉合校官眷舍與基隆海味的設計元素。

另外,過去為台北州基隆水產支社所有,1934年落成的「正濱漁會大樓」,是現代化漁港與街區建設完成的里程碑,這次也有基隆好物的文創產品開發。將歷史建物品牌化轉型,設計「正港」的概念,名為「正港水產裝起來」的水產聯合裝箱,不僅融合在地漁業的傳統產業,並使用循環包材,實踐減塑。

( 延伸閱讀 ➤➤ 2021 基隆好物 設計基隆|為自己的故鄉開發,用設計再造歷史場景

文化局×商家:重要的仍是看清自己需要什麼,與品牌的階段性

基隆好物的未來,將往何處去?已經行過七年,輔導過四十幾家業者開發文創,現階段文化局正在重新整理,希望將其品牌化。

願吸引更多商家加入,也讓過往培植的商品,能更好地被看見。科長鄭鼎青分享,基隆市文化局長思考在郵輪上或港口,設立好物販售專區的可能性,甚至到外縣市地參展與拓點。這是個循序漸進的任務。今年的基隆城市博覽會的觀光人潮,是好物拓展嘗試的機會。博覽會主展區 A 區,將邀請參與過好物的商家,在現場販售與推廣。K 區即將開放的要塞司令部,則設有好物的小展區。

城市品牌
2021 基隆好物──浴缸抹茶冰棒|海那邊|基隆要塞司令部官邸(1931年)

基隆精釀的 Nelson 提問,來自政府推動,已經七年的「基隆好物」文創產業輔導計畫,與去年新出現的「潮嚮」和每三年選出的「特色伴手禮」,這三者要如何做出品牌區隔?以商家集中行銷資源的角度而言,他期待能改變目前這樣發散的現狀。

科長鄭鼎青回應道,雖然都是官方推廣的計畫,文化局向文化部爭取資源,產發處向經濟部爭取資源,依公部門目前的組織方式,確實存在資源整合問題。相對來說,文化局更著重於設計型商品,產發處的特色伴手禮,則更著重實用型產品。

CIDA 主持人也分享,文化局負責的文化創意產業,本就有商業化的程度指標;近年來,產發處也出現更具生活風格的產品,兩者業務勢必有所重疊。他覺得在文化與產業之間,文創產業的內容,更需要與文化息息相關,但在基隆好物實際的徵選上,拿捏仍然很困難。

文化部對於「文化」的定義相當寬廣,原則上是希望每個產業都能融入文化的成分。從文化局的角度觀察,鄭鼎青認為就商業而言,商品都是商品。公部門單位之間要有流通性,知道面前的商家,更適合哪一支公部門計劃。而商家更重要的則是回到自身,思索下一步。如果是新興品牌,要如何找特色?穩定經營者,則可以思索品牌的再造。

目前在什麼階段、最需要什麼,商家自己可能也不清楚。也因此,基隆好物就像是掛號家醫科,再分類不同門診項目。從輔導培訓課程中,認識自己與做出的產品,還可以如何發展。

文化是多面向的故事,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

已有穩定品牌、特色產品與實體店面,Nelson 思索著下一個階段,能不能在基隆拓展非實體的服務。他很好奇,在具體的產品之外,文化上的「服務」,是否也能納入基隆好物的輔導範圍?例如這次從文資景點設計好物的背後,提供基隆歷史諮詢的「雞籠卡米諾」,本身就在經營基隆在地導覽服務。

會客室中,卡米諾的 Mike 開麥克風分享。他們想做的不只是旅遊的文史導覽,更是基隆文化歷史的資料庫。單純的史料整理之外,他們其實花更多的心力在蒐集與比對,在基隆發生過的事情,在世界其他地方有沒有發生過?從文史資料的正確性,與對歷史敏感度的檢視,梳理可被提取的基隆文化元素。

譬如,從西班牙統治開始的四百年當中,基隆真正代表性的文化是什麼?可以衍生出什麼意義?基隆這塊土地上曾經生活過哪些人物?他們待過什麼樣的產業?曾發展出什麼樣的產品?讓歷史性意義,可以被轉化出來,由此建構他們的服務,提供給需要短時間掌握基隆地區歷史的人,如設計師的運用或是藝術家的創作。

歷史,不只為引經據典服務。Mike 傾向讓聽者不僅僅獲取歷史結果,也聽見發生的源頭與歷程,更能從感受中迸發靈感。這似乎是文創產業服務的新模式。

認識一個城市,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講述故事的方式,可能是一個產品,一個藝術創作,或是傳唱歷史的服務。大家都同意,不管是設計師、文化局、商家或其他,文化在這麼多的參與中形成。

故事,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撰文/Melody TU
照片.資料提供/C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