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普利茲克獎大師 Balkrishna Doshi 遺作:走進 Vitra Campus 蜿蜒蛇形靜修處,感受冥想建築的內在之境

01

印度已故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巴克里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設計遺作,也是其於印度之外的第一件作品「多西靜修處 」(Doshi Retreat),近期於德國的Vitra園區(Vitra Campus)竣工。

該建築是經典家具品牌Vitra位於萊茵河畔的標誌性基地,毗鄰安藤忠雄設計的混凝土會議中心旁,以耐候鋼構建出蜿蜒的蛇形態,塑造出一片得以獨處冥想的靜謐空間。

多西靜修處由多西與印度建築事務所Studio Sangath的創始人庫什努・潘塔基・霍夫(Khushnu Panthaki Hoof)、桑克・霍夫(Sönke Hoof)合作開發完成。其中,庫什努是多西的孫女。

建築由兩條交織的小徑組成,小徑在交會處下降至地平面以下,引導訪客走向團隊稱作「冥想室 」的亭子。有趣的是,這種纏繞設計源自多西的夢境:他夢見兩條眼鏡蛇纏繞在一起,於是就據此繪製了一副草圖。

庫什努說:「我們意識到,靜修所不是一個能隨便進入的地方,而是一個到達的地方。」她回憶當時Studio Sangath向多西展示了五種不同的路徑提案,其中有一種是有相交的,多西在那裡凝視著它,並且表示這讓他想起在祖籍地的夢,夢裡有這些相互纏繞的蛇。」在那一刻,團隊便直覺知道,某些東西已經產生共鳴,道路也就此顯露出來。

該靜修處除了源自蛇的形態,也汲取「昆達里尼」(Kundalini)的概念。這個古老的梵文術語,又稱作「拙火」或「靈蛇之力」,意指脊椎底部的原始能量,通常會被概念化為線圈或螺旋。當訪客沿著路線移動時,會經過圍繞樹木建造的高架區域,而嵌入地面的音響系統則會播放鑼和笛的聲音。

靜修處的下沉式通道與建築本體,均採用耐候鋼製成,這些材料源自於製造商捐贈的大量廢鋼。桑克表示,選擇耐候鋼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其外觀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轉變,充滿了有機的生命變化。

在穿過一小段拱形隧道之後,即可進入冥想亭。亭內設有一面大鑼和兩張半圓形石凳,上方則有一面來自印度手工捶打的黃銅曼陀羅,具有部分遮蔽的作用。曼陀羅周遭留有縫隙,能在雨天引入雨水,並由環繞亭子的盆型設計收集,形成動態背景。

Vitra的榮譽主席羅爾夫・費爾鮑姆(Rolf Fehlbaum)是Vitra園區建築景觀的策劃者,他於2020年向多西提出設計邀請。他曾在印度莫德拉太陽神廟(Modhera Sun Temple)的一座小神龕中感受到特殊的孤獨與冥想感受,他希望能在園區裡複製那樣的體驗。

費爾鮑姆表示,在全球不穩定日益加劇的時代,反思的空間顯得格外重要。他認為,在對抗、兩極分化、戰爭和威權主義日益盛行的當下,一個代表多西價值觀——充滿謙遜、慷慨、幽默與和解——的地方,正合時宜。

多西靜修處與校園內多座地標建築融為一體。這些由知名建築師設計的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包括札哈・哈蒂(Zaha Hadid)設計的Vitra消防站、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家具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以及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展示中心VitraHaus。

多西的設計位於安藤忠雄會議廳旁,與校園其他建築有段距離。庫什努說明:「你必須花點力氣才能來到這裡。你不會是不小心走進來的,而是有意識地步行,努力才能抵達。」Fehlbaum 補充說道,這也了呼應安藤忠雄當初設計會議中心時的理念,意即創造一個必須付出努力,才能到達的園區角落。如此,「你的心靈才能獲得自由」。

圖文來源/Vitradez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