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當我們創造出土地與人的連結時(上)

03-FHP

建築與城市規劃本身都是以人和土地的連結為出發點,藉由藝術引導人們對土地和環境產生興趣延伸出情感, 陳宣誠說「當人們走進來透過地景設計,開始了解土地,就會產生連結。

攝影 林嘉柔

|建築x藝術x地景=?

「藝術家和藝術介入並不是只有創新而已,就像是翻土的人,有機會可以重新看待一段歷史、這裡的環境一樣。」 宣誠老師同時為建築和地景藝術創作者,一直以這樣的心情加入地方計畫。這是什麼意思呢?他以葫蘆墩第五區的整體規劃為例,團隊在初期討論很多,最後把重點收納到「水源」。葫蘆墩第五園區最美的就是軟埤仔溪的整治,團隊覺得到了後花博時期,應該就要讓它變成台中後花園。因此在規劃時就已經跳脫花博而用可「長遠利用」的角度去看它。

圖 臺中市政府
圖 臺中市政府

作品本身是從地景而來,再帶大家看到地景,讓民眾透過一些設施走進來玩、做各式各樣的互動,發現這個土地的美。團隊接著將規劃延伸做到豐原國小旁,葫蘆墩圳開蓋還有空間整理。雖然已經脫離花博的區域範圍,但以「水源」的角度來說團隊做了完整的規劃,目的都是希望讓民眾可以趁機理解水源和城市的關係。

圖 臺中市政府
圖 臺中市政府

而在葫蘆墩圳開蓋的規劃中,團隊找了幾個研究者、藝術家和繪師一起參與。團隊先列出了24個和豐原有關的故事,由繪師繪製成24節氣的水年表文史,並將製作物設置在空間裡面,這樣民眾在水邊行走時就可以看到這24個故事。

24節氣的水年表文史 / 圖:共感地景創作 | ArchiBlur Lab
豐原葫蘆墩圳地景創作-城市沃壤/圖 陳宣誠

宣誠老師再以首屆3年展『2019 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為例說明,麻豆不太像是城市,比較像是部落,而大地藝術祭則更像是人文地景的改造運動。通常藝術家做藝術介入都會是比較表層的東西,但這次整個團隊包含邀請的藝術家,都直接住在當地,與居民做互動。

麻豆龍泉生態月台-葉月台

|跳脫身分定位,成事要點在溝通

從首屆3年展『2019 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的規畫過程,我們聊到宣誠老師的「定位」-目前是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藝術顧問、策展人,也是共感地景創作 | ArchiBlur Lab 主持建築師。這頭銜快比冰雨火之歌的龍母還長,在這麼多不同的工作之中,又該如何界定自己的位置?

「我們不是要做某件事或作品的時候才在想跨領域的事,而是思考的時候就不會被領域限制才對。」宣誠老師秉持這樣的理念開啟許多地方計畫,讓他在接觸任何事物都是採取開放的態度,不限定涉獵範圍,因此雖然在不同的計劃中任務會不一樣,但他都能夠掌握狀況且和各方人馬溝通合作,游刃有餘。

雖然自己已經是中原建築系老師,但是很多焊接、鋸木頭、工班的事都還是會自己做。他笑說大家最常問他:已經是老師、計畫主持人了,為何還要做這做那?
他卻認為,很多不管是社會還是工作階層固有的觀念,會綑綁我們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其實想法是這才是「溝通」最大的問題。

希望自己保持「什麼都要去做」的心態和動力,這樣才能體會和了解對方在想什麼…才會知道搬東西的人在想什麼、工班辛苦的點是什麼、提出要求的原因是什麼?要如何可以讓大家有動力和我一起做下去?

因此不管是麻豆、花博或空總的計畫,雖然宣誠老師都掛計畫主持人,但他說自己主要的功用,就是要讓事情發生。他說「讓事情發生並不是來做事就好,首先要先知道資源在哪裡,再來是要知道人員如何安排,要知道公部門和工班各自在想什麼,要怎麼跟大家溝通,這樣才能真的讓事情發生。」

| 用視覺帶動感覺的串聯任務

在很多博覽會都會出現的問題:一是大家都各自做自己的作品,二是攤位進來獨立設攤,整個看起來很亂。臺中花博找宣誠老師加入就是要補足中間那一層,找出大家的基調將所有的作品串在一起。如書原老師就是透過植物地景將大家串在一起,而宣誠老師則是透過建築物,利用服務性設施的這些小房子將大家連在一起。

我們通常不會覺得展會現場的基礎設施是藝術作品吧?但是這些設施在會場之中是最常被使用的,例如:商店、詢問台、洗手間、救護站…。

因為需要被發現,又不能搶過展會作品,所以整體以低調為主,然後團隊設置兩個重點:

一是有些空間如救護站、詢問台、候車亭…這些你會有意識找尋的,團隊會在屋頂上設置會發光的光塔,每一個光塔都框著一幅有著天空與樹的風景。讓它成為地標,容易被找到。二是統一色調與高度,如小吃部,由團隊提供format,各攤位就依照需求在框架中發揮。

圖 臺中市政府
圖 臺中市政府
森林園區旁救護站。臥鋪上方的天窗設計,光線從光塔中照射入內,為成為傷者的心靈救贖/圖 臺中市政府

|人與土地的連結將會永存

「作品重點在於傳達,我們不想要做出大家都覺得我很重要、很厲害的作品,重點是大家從我們的作品中看到什麼。」他說,拿水源為主的葫蘆墩與植物生態為主的森林園區來說,人們看到的生命其實在這塊土地比人類還久,所以我們不能老想著用自己的方式戰勝自然。

因此宣誠老師很希望透過花博這個短暫的展覽形式,幫人們與這塊土地重新連結,人的東西會隨時消失但是與土地的這份連結會永遠存在。

找回豐原水記憶

『找回豐原水記憶』共感地景創作團隊邀請不同領域創作者,針對豐原葫蘆墩圳流經豐原國小旁的首段開蓋,進行一系列關於地景、光景裝置、水氣、文史、聲音、影像與視覺的創作計畫,團隊以水作為對象,邀請參與者一同想像水與生命的關係。這次的影片創作由駐荷蘭的影像採集藝術家陳彥安以葫蘆墩圳沿岸溪流印象為題拍攝,用詩意的視覺想像來貫串這段開蓋歷史的脈絡執行團隊:【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水利局 【執行單位】共感地景創作【創作團隊】計畫主持人 | 陳宣誠地景裝置創作 | 共感地景創作、鐵營創意 光景裝置創作 | 何理互動設計、莊志維採集藝術家|NigelBrown&張惠笙,邱睦容&蔡明岳 視覺設計 | 蕭佑任|張育禎、李杰恩、王築軒導演 | 陳彥安舞者 | 張心瑜&劉明淳 攝影協力 | 楊峻翔&王偉益 音樂 | 呂菱瑄題字 | 黃郁慈

Posted by ArchiBlur Lab / 共感地景創作 on Sunday, 23 December 2018

2018 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將於 2018 年 11 月 3 日至 2019 年 4 月 24 日在臺灣臺中登場。本次大會聚焦「生態.Green」、「生產.Nature」及「生活.People」三大主軸,並規劃后里、外埔、豐原三大園區,以生態保育、精緻農業與環境,營造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

臺中花博 交通指南 | 購票資訊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