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用漫畫方式打卡,東京建築的旅行日記

FI

對於西方遊客來說,環遊日本可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對建築有興趣的人們。除了極大的文化差異外,該國還以豐富的建築作品而聞名-普立茲獎的42位獲獎者中有8位是日本人。

由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出版的旅行筆記Japan Diaries: Architecture and more,由Aurora Fernandez Per 和 Javier Mozas周遊日本東京各地區,分享該國於外國人主觀或顛覆認知的形象。混合各種類型建築物的旅行日記,匯集了在日本最大的城市中,過去幾十年中最激動人心的建築設計項目。

Nagakin Capsule Tower/  黑川紀章(1972)

Torre decápsulasNagakin /黑川紀章。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日本政府估計,到2040年,將有39%的人口由單身人士組成。黑川紀章將個人與大都市的關係置於凌駕其他情感或家庭之上的優先位置。

Torre decápsulasNagakin /黑川紀章。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Shizuoka Press and Broadcasting Center丹下健三(1967)

Shizuoka Press and Broadcasting Center/丹下健三。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在如此繁忙的交通網絡之中,丹下的塔樓建築出現在銀座主要道路的拐角處。這些突起物懸掛在高速公路上方,而忽略了地面發生的事情。支撐結構是如此巨大,以至於辦公空間似乎縮小得不成比例。

Shizuoka Press and Broadcasting Center/丹下健三。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Hillside Terrace/  槙文彥(1969-1998)

Hillside Terrace /槙文彥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Hillside Terrace是城市的縮影,完成了三十多年。它具有低矮的建築物,將個別建築物用相互連接的公共空間,牆壁,通道和植被聯繫起來。

Hillside Terrace /槙文彥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House Na/  藤本壯介(2007-2011)

House Na /藤本壯介。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非物質化的立體建築,給人脆弱的第一印象。隨著建築的深入架構與堆疊,建築體互相達到平衡,變得越來越緊密。

House Na /藤本壯介。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Sumida Hokusai Museum /  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2016)

Sumida Hokusai Museum /  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廣場上通過裂痕穿透地面的空間,使我想起了掛在拉麵桿上的窗簾。這些開孔的半影與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將它們變成了迷人的裂縫。

Sumida Hokusai Museum /  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New Sky Building /  Yoji Watanabe(1972)

New Sky Building /  Yoji Watanabe。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膠囊空間被組裝成金屬結構的一部分。這些不是預製的三維模塊,而是固定在結構上的外牆。

New Sky Building /  Yoji Watanabe。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Small House /  西澤立衛與島和世(2000)

Small House / Kazuyo Sejima and Ryue Nishizawa。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土地是如此脆弱,以至於房子看起來像是地鐵裡的孩子,害怕在高峰時間被壓碎。

Small House / Kazuyo Sejima and Ryue Nishizawa。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Moriyama Housing/西澤立衛建築設計事務所(2005)

Moriyama Housing/西澤立衛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西澤立衛:一種新景觀和更自由的住房,它提供了使用目的,而不是為了適應無意義的舊標準。在建築中什麼是公共的,什麼是私人流動,是根據居民的意願而定的。而用戶,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存在空間裡,而不是活被時間切割的框架裡。

Moriyama Housing/西澤立衛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Okurayama Housing/  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2008)

Okurayama Housing/  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一個最小的宇宙,一個被水泥牆困擾的城市,對高倉山車站和環繞大倉山車站的商業中心來說,這是一個彎曲而狹窄的世界,用途混雜在一起,也與居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

Okurayama Housing/  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伊東豐雄(2007)

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伊東豐雄。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這座建築似乎在山上占主導地位,讓人聯想到虛擬圖像。只有通道和平凡的元素才能使我回到現實。我沒有辦法用更多話語來描述這座建築給我的感覺。毫無疑問,它已融入山裡消失了。

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伊東豐雄。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文章來源/archdaily 節錄自書籍 Japan Diaries: Architecture and more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圖片a+t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