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花舞館是會場也是劇場也是一個城市環境

花舞館2

建築是很有趣的藝術,建築師陳玉霖覺得建築可以做為不同的時空連結,不同的生活型態連結,距離連結,而都市裡的建築很緊密但又很單薄。於是他想創造出一個生活化的空間,讓建築不是只是「一棟」,而是一座「都市」,讓都市和建築成為一體。作為臺中花博主場館花舞館的設計者,又是如何讓花舞館成為環境呢?

臺中花博花舞館

花舞館外觀。圖/臺中花博

|陳玉霖建築師原是台北人,現在定居高雄,參與臺中花博盛會

陳玉霖在臺北長大,臺南成大建築系畢業、前往哈佛深造,返臺選擇設點高雄執業,2010年與大學老師合組「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MAYU architects)至今。2002年初見高雄感覺跟其他城市差不多,都是格狀的都市,但是高雄會從格子中突然出現一條愛河,再上五福路往左一看就是出海口。走往鹽埕區、中山大學跟大海好近就差一個堤防,感覺就是在海裡的氛圍。臺北、臺中、臺南沒有這種經驗,他喜歡上這樣的氛圍,決定留在高雄。對此,他很慶幸自己以建築為業,可以自由的選擇生活地點不受案件約束「建築是專業,但藝術創作成分更高,必要的孤獨是創作養分。」
他說的孤獨是指社交範圍與頻率,當處於像臺北這樣同業活動非常多的都市中,不知不覺就會缺少自己的時間,但創作非常需要與自己獨處、安靜下來思考的片刻,因此反過來說到高雄生活較符合他的創作節奏。

臺中花博花舞館

展館不該只是擺飾。圖/林嘉柔攝

|設計花舞館的契機與中心思想

陳玉霖團隊在2015年就參加臺中市府競圖,是最早進駐臺中花博的設計團隊,這3年來臺中市府尊重專業、修改不多,目前執行的方案和最早期的規劃差距不大。花舞館是陳玉霖第一次設計博覽會建築,他的初始想法就是-展館不該只是會場,也是劇場。他說「我能否讓展覽運作得當前提下,又讓民眾走出建物或走入建物二樓時,能同時看進展覽、建物兩者,這是我有別於以往展館設計的新創。」

為此陳玉霖打破一般有菱有角的、外觀很高大的建築概念,將花舞館內側設計成圓。而館內也跳脫傳統展館空曠簡陋的空間規劃,特別設計旋轉梯,讓民眾被樓梯牽引著前進,到達盡頭卻看不到牆壁,而是順著圓弧牆、領著逐步向上,如此感受建物料材與自己的互動。

當民眾在一樓看展時,眼睛會被展物吸引這時建築物與你無關;登上二樓,往下一望便可察覺柳暗花明的感動。類似人民的都市生活態樣,流轉街巷,沒於芸芸眾生,有一日登山岳遠望,城市盡在眼底,也具有劇場「亮相登臺」的驚喜感。

花舞館1樓。圖/臺中花博

登上而觀,柳暗花明。圖/臺中花博

很多民眾會在二樓拍照打卡,尤其instagram上最多迴旋而上站在2樓望下、看進花舞館整體的照片。花舞館提供了像觀景台的角度讓民眾可以看到展覽全景。展覽本身除了向群眾展示內容,也在展示展覽自己,這種個人與展覽的互動正是陳玉霖想要塑造的空間。

|花舞館設計概念於業界如何延伸

陳玉霖表示這次花博的規劃方式和傳統展覽不同,臺中花博雖然有分區但每一個區域規畫都是以整體環境為主,不論是花舞館或是樂農館…等館場,但業界來看仍然以『各別攤位』的邏輯去籌備,較少連結展覽建物特色的整體規劃。而這次花舞館已有『新空間搭新想法』,業界如果有意識展覽可以利用空間做規劃展區的安排,捨棄獨立攤位式的隔板桌椅,臺灣策展層次,一定有機會再攀升。

花舞館夜景。圖/臺中花博

由於花舞館建案在公開競圖初期就已經設定為永久館,因此陳玉霖最初的概念便是以各種展覽會型皆可使用的概念去構思,因此不論是花卉還是電腦資訊展,皆可以利用此空間做策展規劃。

|陳玉霖事務未來規劃

陳玉霖事務所目前忙於「臺南火車站站體新建工程」,主要為規劃舊站保留,新站體採地下化、更靠近成大,但目前構想未來啟用新站,仍讓旅客以舊站為出入口。他不想讓舊站只成為新站擺飾,如何讓兩站融合用途,成為共同空間,讓空間既是新也是舊,挑戰頗大。陳玉霖考量的是,對整座臺南城市而言,臺南站是既定記憶,出入口數十年不變,老旅客經由動作、視覺感知『我到臺南了』,在不影響這份感知前提下,完成站體新建工程更有意義。

採訪撰文/陳怡杰
校稿編輯/艾莉歐


2018 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將於 2018 年 11 月 3 日至 2019 年 4 月 24 日在臺灣臺中登場。本次大會聚焦「生態.Green」、「生產.Nature」及「生活.People」三大主軸,並規劃后里、外埔、豐原三大園區,以生態保育、精緻農業與環境,營造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

臺中花博 交通指南 | 購票資訊

這一夜,我們聆聽花博設計師的聲音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